查看原文
其他

语文教育决定了影响你一生的关键素养

博士老青年 吐槽青年博士
2024-10-10

摘要:语文老师承担着给予学生“精神的底子”和对语言的美的感受。一辈子回过头来看,其实对你影响最大的是语文课。语文教育决定了那些影响我们一生的关键素养。受到过好的语文教育,打好语言文字基础,能让我们在视频图像和娱乐文化的喂养环境下,保持严肃并坚硬的阅读习惯,有强大的枯燥耐受力,不被“小作文”带节奏的批判性思维,流畅的写作和表达能力。这些,都是现代社会定义“优秀”所必须的素养。



   吐槽青年出品


前段时间写了篇《重视频轻文字已造成灾难性恶果》,批评当下的图像视频崇拜对公众语文能力带来的冲击,文字阅读和写作水平发生明显的退化,这个话题引发很多共鸣和讨论。一个读者随手给我发来一篇他看到的公号文章(8月2日),文字简直惨不忍睹:“同时,怀进鹏也是历任五届教育部长中唯一一个拥有博士学位的。有意思的是,中国的历任教育部长中,唯一具有中国科学院院士身份,除他以外,仅有出任2003-2009的教育部长周济,是中国工程院院士。”


其一,当时怀进鹏还不是教育部长。其二,怀不是唯一博士,周济也是博士。其三,有意思的是,有啥意思呢?其四,唯一有中科院院士身份的,除他以外仅有2003-2009的教育部长周济,是工程院院士。一个不到40个字的句子,语无伦次,逻辑凌乱,概念混乱,语法错误,连接词错置。——这种狗屁不通的文字,在网文界很有代表性,代表了诸多“小编”的语文水平,印证了我在那篇文章中的判断。语文没学好,没有文字驾驭能力。视频刺激驯化出的碎片和断裂思维,片断读写,短小文本格式,进一步加剧文字表达力的退化。


邓建国教授微博里写过一个资深教授的话,他说,从前来学新闻的学生,汉语还不错,英语一塌糊涂;现在的学生英语还不错,汉语一塌糊涂。另一个老师说,其实他们的英语也好不到哪里去。北大陈平原教授在一次演讲中提到,对中小学教育而言,每一门课都很重要,但是本国语言文字、文学的修习可能是最重要的、影响你一辈子的。一辈子回过头来看,其实对你影响最大的是语文课。


我朋友圈有很多中学语文老师,媒体评论员跟语文老师一样,都跟文字打交道,都把文字当成安身立命之所,通过文字去影响社会。我在一篇文章中致敬过语文老师这个群体:他们在中学教育中扮演着连接和整合中学知识的重要角色,是中学这个教育共同体中的思想者,是中学生价值观的重要塑造者,为中学生进入大学担负着思想摆渡者的角色。我的一个感觉是,每个在大学里有思想、有个性、善于思考的大学生,在中学里一般都有一个有思想、个性、善于思考的中学语文老师。中学语文太重要了,学生今天走向社会对生活和工作起决定作用的一些关键素养,批判性思维、写作能力、阅读判断力,多能从语文教育中找到源头。


钱理群教授说,语文老师承担着给予学生“精神的底子”和对语言的美的感受。是的,语文教育决定了那些影响我们一生的关键素养。受到过好的语文教育,打好语言文字基础,能让我们在视频图像和娱乐文化的喂养环境下,保持严肃并坚硬的阅读习惯,有强大的枯燥耐受力,不被“小作文”带节奏的批判性思维,流畅的写作和表达能力。这些,都是现代社会定义一个人的“优秀”,所必备的素养:坚硬的阅读习惯和枯燥耐受力,让我们能接触到最有价值的知识;批判性思维,让人总能在相同中看到不同,从正常中看到反常,有创新敏感和创造欲望;流畅清晰的表达,不必借助他者中介,自己舒展自己,在有效率的沟通中更多被看到、被理解、被欣赏。

语文教育给我们第一重要的能力是严肃阅读的能力。不要觉得“阅读”很容易,你试试你能不能做到打开一本书就立刻能读下去并汲取到思想?有效率地致知(获得新知)的阅读,不是件容易的事,需要自小语文教育中的训练。阅读某个文本,不是仅训练学生去找“中心思想”“写作目的”,找标准答案,而是沉浸其中与作者去对话,在对话中获得愉悦并习得新知的过程。这个过程,要有深度的专注,沉浸其中才能先涩后畅、先慢后快,抵达新知。


我跟北大和人大那些“高考胜出者“交流时发现,他们绝不只是“优秀的考生”,不是精致的考试机器,而在中学阶段就读了很多书,阅读和致知能力很强。受爱读书的语文老师的影响,他们很少在手机上阅读,能抵制强刺激的诱惑,集中精力专注于纸质经典,一本书一本书去“啃”。投入身体劳动,在凝神阅读中捕捉书中多重、深层信息,勤奋地用笔下触动自己的精粹段落。中学语文课养成的阅读积累和习惯,让他们在进入大学后读文献、检索信息和深度认知上,有更优秀的表现。


日常媒介消费中,人们能够刷手机看视频看很长时间,却做不到坐下来看几页书,就是缺乏专注阅读的训练,被有着强刺激按摩效果的视频惯出了惰性,追求轻松、有趣、直观、动感、快感,对单调和枯燥耐受力极低。缺乏严肃阅读的能力,也就无法建立一个凝神静观、主动思考、深度致知的理性人格。在中学,如果语文老师是一个热爱阅读的人,他能在讲课中旁征博引,由一个材料引出更多有趣的材料,给学生打开一扇门,引起学生去读某本书、某类书的兴趣,那对于学生就是一盏灯啊。


第二重要的能力是批判性思维,在思维训练中掌握辨析与判断的方法。到了中学阶段,语文教育就要超越语言文字规范和叙述,而迈向文字思维和思想。有价值的阅读和写作,都需要思维支撑,批判性思维又是现代人最重要的一种思维。批判性思维不是让人去批评、否定、反驳,而是一个有能力在别人停止思考的地方(答案、结论、教条、权威、常识)往前再走一步,提出探索性疑问,在证据中分析推理,最后作出某种独到、有说服力判断的过程。作文能不能站在一般考生之上发掘独到的角度,搭建饱满的结构,驱动有效的论证,就是批判性思维在运作,我之前写过一篇分析高考作文题的文章,题目就是《高考作文是在给有批判性思维的考生加分》。


你拿什么去“批判“?批判性思维是以充分的阅读为基础的,有了阅读形成的积累,见过知识世面,开阔了眼界,你才能升维站到更高处去“批判”的“本钱”。歌德说,只知其一,等于无知。掌握多元的材料和角度,是批判的前提,很多人之所以缺乏批判性思维,就因为只有“一元思维”,满足于接受一个标准答案,陷入“无知的确定性”。通过阅读积累,起码知道很多事情有两种以上的可能性,不仅知“其一”,起码还知道其二、其三,甚至其四,才能形成对比、对勘、辨析、辩证、否思的思考,用“其二”与“其一”“其三”进行批判性对话,创造力就被驱动了。这就是创造力的关键秘密,创新洞见就体现在这个对话过程中。语文教育要通过丰富的阅读给学生打开思维阀门,在知“其二”“其三”中对“其一”进行批判性思考,举一反三,进而创造出“其四”“其五”。

第三重要的能力是写作,就是最终文字和思想的输出。写不仅仅是写,而是一个让思考变得清晰并固化的过程,思维需要输出去驱动和整理,因为大部分人的思维都是处在潜意识水平的,只有提升到词语水平,才能倒逼思维的清晰。所以,要想让思维变得清晰,没有比把它表达出来更好的途径了。清晰的思维与活跃的写作互相成就,写作是对思维的激活与整理,把潜意识状态的“想法”唤醒,用想法碰撞出更多的想法,让脑、手、口形成一种流畅协同状态,想到了,就能清晰地写出来,进而畅通地说出来。文字输出,是综合能力的体现,这也是为什么像高考、考研、公考、招聘之类都要求写一篇文章的原因,支撑“文字输出”的是一个人读过多少书、批判性思维的活跃度、日常动笔的勤奋度。


写作也能锻炼出一种对话和讲理人格,思考停留在自己脑子里,只是一种“自以为是”,而写出来,就要接受他者的审视与批评。这个一边写、一边与他人对话的过程,是培养自己形成常识感、逻辑、效率、修辞、说服的过程。“重短视频轻文字”的媒介环境破坏着这种公共文化,以消费为导向的电子媒介文化,让人缺乏耐心和长时关注,信息和表达的平面化下,培养的是情绪、内向、封闭、消解、狂躁、碎片的自我人格,而不是文字凝神性实践中的开放与对话。


实际上,一个人的价值观,正是在阅读、思考和写作中形成的,在阅读中跳出自己狭窄的生活世界,去与历史、未来、远方的哭声、远古的智慧、远去的背影对话,思考那些自身利益之外的事,相信那些远方的哭声最终会与自己相关,从而让自己具备同情、怜悯、善良、勇敢、利他的公民美德。布罗斯基说,与一个没读过狄更斯的人相比,一个读过狄更斯的人更难因为任何一种思想学说面向自己的同类开枪。语文教育的“精神底子”,在读、思、写的日常训练中塑造着一种与公共事务、公共利益形成密切联系的饱满人格。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新学期开始,准备给热爱语文教育和评论写作的读者送出30本签名版《时评中国3》,感兴趣的可在本文后评论区留言,我随机选择30个读者。




《时评中国3:用温和的坚定抗拒冷漠》来了!分享对话的思维方法,与时代对话,对舆论水温对话,与不同观点对话,与人心对话。这是一本以“批判性思维去驱动写作”的评论案例库,也是一本贯穿着写作方法的思想总结。以那些熟悉的时事去锻炼看问题的角度,去理解我们身处的社会,去驾驭写作,驱动我们作为写作人、应试人、公共人的表达欲。评论写作不只是用于考试提分,或者在辩论和讲理中处于优势,也是日常沟通和公民素养很重要的一部分。本书的签章版已在当当网优惠开售,送签名明信片,点击下方页面,或通过左下角“阅读原文”可进入下单页面。

曹林评论写作直播课系列


在近20年的评论写作中,我积累了一些写作经验,在几大名校10年来的评论教学中,我把这些经验梳理和萃取出来,形成一些方法论层面的技巧,适合高考议论文、考研评论、申论写作、新闻评论的写作提升和批判性思维的训练。欢迎进入千聊“评论员曹林的直播间”选择自己需要的课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吐槽青年博士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